我市靖海新村、盛岸一村两栋
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板房
原地拆除重建迎来封顶
这个由居民100%签约同意
政府贴补重建的项目
让市民“尝试”原地焕新的获得感
也开启了
我市国有土地危旧住房自主更新模式
这一模式并非终点
提升城市宜居环境新的探索已在路上
今年
我市将试点片区自主更新
选定具有40年以上房龄住房
通过“政府引导、业主主体、因地制宜、企业参与”的
多方模式
鼓励居民通过“自筹+共治”改善居住环境
引进社会资本与居民共同实施宜居改造
实现
“不离开熟悉的环境、住上高品质新房”
的美好愿望
目前
居民原地自筹焕新进展如何?
记者来到盛岸一村和惠龙新村一探究竟
“原拆原建”破冰启动
13日上午,无人机飞过梁溪区盛岸一村半空,红顶白墙的老式居民楼中,一栋被蓝色安全网包裹的新楼格外醒目,红色的“封顶大吉”挂在外墙上,这里是我市危旧住房原拆原建试点项目——盛岸一村90—91栋刚盖起的新房,预计今年下半年就能交付回迁。
盛岸一村的老房因设施老化,漏水、隔音差等病灶长期困扰着居民,2024年被列为危旧房改造试点。
“抗震等级不足,内部管线、设施都已‘超龄’,拆除重建才敢放心住。”13日上午,该栋大板房的原住户陈老伯站在自家楼下,望向封顶的新房,满怀期待。
据悉,新房优化了房型、朝向和居住功能,预留了电梯基坑,宜居性明显提升,从拆迁到封顶仅用了4个月,确保居民能尽快入住。
“兜底式”原拆原建大胆啃下“硬骨头”
为这类危旧住房重生提供“破冰”方案
盛岸一村90-91栋拆除前
目前,靖海和盛岸首批“原拆原建”方案为:面积“拆一还一”,由政府予以贴补。
“居民100%签约,得益于拆除重建不需居民‘自掏腰包’,但这种资金兜底的模式,实际上难以复制推广。”
在业内人士看来,寻求政府牵头主导、居民自主选择、社会资本参与的“可持续更新”解法势在必行。
危旧住房“逆生长”,还需多方合力。
今年,我市对未纳入年度征收计划,经鉴定为C、D级的危旧住房及其他符合条件的危旧住房,且相对成片的区域,鼓励居民自主更新。